苏樱凉 > 历史军事 > 晋末长剑 > 第一百三十九章 荥阳

第一百三十九章 荥阳(2 / 2)

些南北向的天然或人工运河。

淮河、长江之间同理,一样需要南北向的河道沟通。

整个漕运网络就是靠这些东西南北向的河流建立起来的。

睢阳渠并不宽阔,水量也不是很丰沛,一直以来都是比较“温柔”的。

但永嘉四年的夏天,随着连番暴雨降下,水势大涨,睢阳渠这条人工运河竟然也显露出了几分狰狞。

纤夫们喊着号子,踟蹰行走于睢阳渠两岸,拉着一艘又一艘重载船只,逆流而上。

船只前后甲板各站了五六名军士,挎刀执弓,威风凛凛。

他们是银枪军的士卒。此番北上,不用两条腿走路了,直接乘船,非常轻松。

船舱内全是一袋袋的粮食,部分缴获自何家,部分由豫州士族供给。

经过去年的大旱,豫州上下也很难,粮食并不是很充沛。这一次筹粮,可真是要了他们的老命了。

但世道如此,能怎么办呢?匈奴来了,怕是索要得更多。

粮食再不够,也要优先供给军需。至于会不会有人因此而饿死,那就管不着了。

这就是残酷的现实,乱世中血淋淋的现实。

渠水西岸的驿道上,更多的士兵、车马正在行军。

他们主要来自颍川、陈郡、谯国三地,总计七千,其中骑五百、步军六千余。

除骑兵外,绝大部分给银枪、义从二军的七千战兵充当辅兵

简单来说,邵勋统率的兵马计有银枪军战兵六千、义从军战兵八百余、三郡士族提供的骑军五百,外加他的亲兵,约七千五百战兵。

另有郝昌统率的辅兵两千、三郡辅兵六千余。

总兵力在一万六千人上下。

兵不多,但质量比较高。尤其是六千银枪军战兵,他们是战场上当之无愧的中坚主力。

没了这六千人,剩下的一万都是土鸡瓦狗罢了。

四月初六,大军抵达浚仪县西郊。

大群骑兵出现在了视野中,窥视一番后便离去了。

他们不是敌人,理论上甚至是友军:乞活军的乌桓骑兵。

广宗、浚仪、梁国都有大量乌桓以及其他杂胡流民,跟着乞活帅们四处就食。

他们会骑马射箭,但很多人已经沦为了步兵。毕竟都混到要饭的地步了,还想骑马?

在草原上,如果不是生活必需,牧民们根本不愿意养马,太不经济了!

眼前这数百骑,大概是乞活帅陈午唯一能拿得出手的成建制骑兵部队了。

在浚仪稍事休整数日后,大军继续启程,一路向西。

此时邵勋收到消息,石勒在顿丘大造浮桥,似要南渡,司马越解白马之围,进驻濮阳。

潘滔在传递这道军情的同时,又附了一行小字。

邵勋看完后只觉心情沉重。

司马越又一次晕厥了。

这次醒来后,脾气极大,动辄打杀仆婢,且忘记了不少人和事。

邵勋不为司马越担心,更担心跟着他的数万大军,还担心司马越死后,陈午、祁济、王平等乞活帅不再尊奉号令,自行其是,由对抗匈奴的友军变成敌我难辨的“野怪”。

四月十五,大军抵达荥阳。

李重率牙门军两千赶来汇合,并将一批军用物资以及对付骑兵的车辆送了过来,随后便返回了长社,他要组织后方的留守部队。

四月二十,

广陵度支衙门恢复了,但粮草已被烧毁,一时间难以筹集。

几乎与此同时,刘聪率数万人抵达河内,总揽前线军务。

汉晋双方在西至河内、东至顿丘的数百里战线上隔河对峙,围绕漕运而展开的大战一触即发。

最新小说: 南国风云 假天子:替身十年,满朝求我登基 大乾驸马:开局被浸猪笼 龙刺(绝对零度) 开局惊动武帝:这首诗是你写的? 我靠娶妻纳妾富甲一方 帝国雪绒花 水煮宋朝之文华风流 斯特拉瑟的红色德国 我,八皇子,不服来干!